林語堂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二十二日,林語堂生於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坂仔鎮。父親林至誠是一個基督新教牧師,有9個小孩。
1912年,林語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國立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接著他前往法國基督教青年會。同年轉赴德國攻讀語言學,先入耶拿大學,後轉入萊比錫大學、師從孔好古並於1923年以《古漢語語音學(Altchinesische Lautlehre)》為博士論文獲該校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廖翠鳳出生於富裕的基督教家庭,兩人相伴一生。

1923年回國,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同年到國立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到武漢任中華民國外交部秘書。隨後的幾年當中,他創辦多本文學刊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對之後的文學界影響深遠。1924年5月將英文的「humor」譯為「幽默」,有人說這是中文「幽默」一詞首次出現,其實並非如此,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對譯為中文中的「幽默」。

1930年代林語堂所編著《開明英文讀本》,與張其昀所編《初高中地理》和戴運軌所編《初高中物理》教科書鼎足而立,成為全國各校通用之教材。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撰寫《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1939年)、《風聲鶴唳》 (1941年)等作品。《吾國與吾民》介紹和譯述中國的傳統思想、哲學和文化藝術,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敘述,為當代歐美人士了解中國文化的重要著作。他的許多著作都被再翻譯成其他語言,作品風行各國。《生活的藝術》更是所有著作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1944年到重慶講學。1947年林語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後到巴黎寫小說《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國從事寫作。1954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受聘擔任首任校長,但後來由於經費等問題,與南洋大學董事會意見不合,在大學開學前離職,並拿走陳六使先生的賠償回到美國。這件事也被人批評林語堂晚節不保。

有鑑於那個時代的中文檢字技術不夠發達,學術界普遍不滿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檢字法,乃傾家盪產全心研究中文檢字法則,歷經「漢字索引制」、「漢字號碼索引法」、「國音新韻檢字」、「末筆檢字法」、「上下形檢字法」等,終在1947年,發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機」,這架打字機高9英吋、寬14英吋、深18英吋,儲有7,000字(常用的漢字約5,000字),1952年獲美國專利,歷時長達六年半。「上下形檢字法」後來也用於《當代林語堂漢英詞典》,並曾授權神通電腦作為其中文電腦之輸入法,神通電腦稱其為「簡易輸入法」。

由於研製打字機導致破產,林語堂曾向賽珍珠告貸遭到拒絕。林語堂和賽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後話,當時美國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稅;而賽珍珠代理林語堂的書卻拿了50%,並且版權還不屬於林語堂。林語堂和賽珍珠打官司,賽珍珠打電話給林語堂的二女兒林太乙問「你爸爸是不是瘋了」,最後兩人形同陌路。
1966年定居台灣,論古說今的雜文後來收集在《無所不談》一集、二集(1967)中。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2年和1973年被國際筆會推薦為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他詳盡探索中西方哲學思想後,於晚年才皈依基督教,其哲學探索歷程記載於《信仰之旅》一書,他嘗自提一副對聯曰:「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1971年1月19日任職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長女林如斯因長期抑鬱而自殺身亡,經此重大精神打擊,健康每況愈下,後與妻搬到香港與三女林相如同住,當時次女林太乙與夫婿也在香港,偶爾有事才回臺北寓所。

林語堂先生之墓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靈台北,葬於台北陽明山仰德大道林語堂故居後園中。

林語堂有三位女兒,分別為作家的長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化學教授的三女林相如。1989年林太乙記父親之一生,出版了《林語堂傳》。

2015年,其散文《論趣》被列為2015年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一的白話文閱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