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林麗咪,福建廈門人,中國婦科、產科醫生。
性別 : 女
出生 : 1901年12月23日 大清福建省鼓浪嶼公共租界
逝世 : 1983年4月22日(81歲)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東城區北京協和醫院
居住地 : 鼓浪嶼、北京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別名 : 麗咪
教育程度 :
1921年畢業於廈門女子師範學校.
1929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
職業 : 婦科、產科醫師和醫學家
信仰 : 中國基督教新教
配偶 : 單身
親屬 (父):林良英

經歷代表作 :
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籍婦產科主任及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雖然終生未婚,但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稱為 “萬嬰之母” 。她在胎兒子宮內呼吸、女性骨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病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創始人之一。

生平貢獻 :
林巧稚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開拓者之一,她在臨床、科學研究和教學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計劃生育 :
1956年,林巧稚在青島療養時,向毛澤東面陳過必須控制人口發展的建議。當時中華醫學會召開第一屆婦產科學術會議,她作為學會主任委員、會議主持人,根據周恩來指示,提議計劃生育議題。 1957年,馬寅初在全國人大第一屆四次會議上,提出控制人口的策略性問題。林巧稚與王叔貞等人聯名,作了關於加強計劃生育工作的書面發言,從醫學的角度進一步闡明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並提出了實行計劃生育的措施和方法。 1960年代,她成立了科研小組,承擔國家重點課題研究及避孕藥具鑑定,其指定的避孕藥劑量,成為中國大陸口服避孕藥的標準劑量。研究小組與北京婦產科醫院合作研發成功的金屬、塑膠混合型避孕環-北京型子宮內避孕器因避孕效果佳,最後在全國推廣採用。

子宮頸癌 :
子宮頸癌是婦科的多重疾病,由於早期不易被患者察覺,到臨床就診時往往已入晚期。林巧稚提出在北京地區進行子宮頸癌普查,進行基礎性的調查研究。 1958年,在張臣芬合作下,制定了普查方案,選定北京市東城區作為試點,獲得50,000人的大量調查資料。接著,在婦產科醫院的參與下,擴大調查範圍至近9萬人的資料。結果於1960年以「北京市88988居民區子宮頸普查結果初步報告」為題,發表在《中華婦產科雜誌》。根據北京地區的經驗,中國20個城市,相繼對110餘萬、25歲以上適齡婦女進行了檢查。盛行率為145/100000,這也是當時全國最大的一次婦科普查。
在此基礎上,林巧稚團隊對子宮頸癌的誘發原因進行研究,並使得其發生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根據北京地區的統計資料,1972至1976年,發生率僅為1958至1959年的14.3%;早期癌症在子宮頸癌中被發現的比例,由5.5%提高到43.7%,上升了8倍。

絨毛膜癌 :
1958年,林巧稚在協和醫院婦產科成立了絨毛膜癌研究小組,由宋鴻釗任組長,進行絨癌藥物治療的系列研究。至1978年,研究組創造出高劑量多途徑用藥方法,使多數病人得到根治。從協和醫院收治的病例的統計結果來看,治癒率從1959年的10%,提高到1978年的80%以上;惡性葡萄胎的治癒率幾乎是100%。研究成功的透過腦動脈或鞘膜內注射化學藥物的治療方法,使腦轉移的絨毛膜癌病人死亡率,由過去的100%,下降至30%以下。

基因診斷 :
由於遺傳或其他原因,產科胎兒常出現無腦、腦積水、開放型脊柱裂、肺部發育不全、先天性心臟病、腹裂等先天性畸形缺陷。 1977年,林巧稚在協和醫院建立中國首家遺傳疾病產前診斷諮詢門診及遺傳疾病實驗室。孫念怙配合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研究小組,進行了細胞遺傳學、酵素學到分子遺傳學的胎兒產前診斷。其《羊水細胞培養》獲1981年衛生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早期懷孕絨毛診斷胚胎染色體異常》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預防性優生》獲1986年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二等獎;《血友病的產前基因診斷》獲1991年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新生兒溶血 :
林巧稚也首創在中國開展新生兒溶血的換血治療。 1962年,林巧稚及同事們透過全身換血術,將臍靜脈換血治愈一名患有溶血症的新生兒,此例是中國首次成功治愈新生兒溶血症的案例,其治療方法也迅速在全國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