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林丽咪,福建厦门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
性别 : 女
出生 : 1901年12月23日 大清福建省鼓浪屿公共租界
逝世 : 1983年4月22日(81岁)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协和医院
居住地 : 鼓浪屿、北京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别名 : 丽咪
教育程度 :
1921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1929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
职业 : 妇科、产科医师和医学家
信仰 : 中国基督教新教
配偶 : 单身
亲属 (父):林良英
经历代表作 :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婚,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称为 “万婴之母” 。她在胎儿子宫内呼吸、女性骨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病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生平贡献 :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她在临床、科学研究和教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计划生育 :
1956年,林巧稚在青岛疗养时,向毛泽东面陈过必须控制人口发展的建议。当时中华医学会召开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她作为学会主任委员、会议主持人,根据周恩来指示,提议计划生育议题。 1957年,马寅初在全国人大第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控制人口的策略性问题。林巧稚与王叔贞等人联名,作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书面发言,从医学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措施和方法。 1960年代,她成立了科研小组,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及避孕药具鉴定,其指定的避孕药剂量,成为中国大陆口服避孕药的标准剂量。研究小组与北京妇产科医院合作研发成功的金属、塑胶混合型避孕环-北京型子宫内避孕器因避孕效果佳,最后在全国推广采用。
子宫颈癌 :
子宫颈癌是妇科的多重疾病,由于早期不易被患者察觉,到临床就诊时往往已入晚期。林巧稚提出在北京地区进行子宫颈癌普查,进行基础性的调查研究。 1958年,在张臣芬合作下,制定了普查方案,选定北京市东城区作为试点,获得50,000人的大量调查资料。接着,在妇产科医院的参与下,扩大调查范围至近9万人的资料。结果于1960年以「北京市88988居民区子宫颈普查结果初步报告」为题,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根据北京地区的经验,中国20个城市,相继对110余万、25岁以上适龄妇女进行了检查。盛行率为145/100000,这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次妇科普查。
在此基础上,林巧稚团队对子宫颈癌的诱发原因进行研究,并使得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根据北京地区的统计资料,1972至1976年,发生率仅为1958至1959年的14.3%;早期癌症在子宫颈癌中被发现的比例,由5.5%提高到43.7%,上升了8倍。
绒毛膜癌 :
1958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成立了绒毛膜癌研究小组,由宋鸿钊任组长,进行绒癌药物治疗的系列研究。至1978年,研究组创造出高剂量多途径用药方法,使多数病人得到根治。从协和医院收治的病例的统计结果来看,治愈率从1959年的10%,提高到1978年的80%以上;恶性葡萄胎的治愈率几乎是100%。研究成功的透过脑动脉或鞘膜内注射化学药物的治疗方法,使脑转移的绒毛膜癌病人死亡率,由过去的100%,下降至30%以下。
基因诊断 :
由于遗传或其他原因,产科胎儿常出现无脑、脑积水、开放型脊柱裂、肺部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脏病、腹裂等先天性畸形缺陷。 1977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建立中国首家遗传疾病产前诊断咨询门诊及遗传疾病实验室。孙念怙配合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进行了细胞遗传学、酵素学到分子遗传学的胎儿产前诊断。其《羊水细胞培养》获1981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早期怀孕绒毛诊断胚胎染色体异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预防性优生》获1986年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血友病的产前基因诊断》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生儿溶血 :
林巧稚也首创在中国开展新生儿溶血的换血治疗。 1962年,林巧稚及同事们透过全身换血术,将脐静脉换血治愈一名患有溶血症的新生儿,此例是中国首次成功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案例,其治疗方法也迅速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