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

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國近代詩人,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旭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人,後入趙官內閣中書。少孤,能博覽群書,頗得時譽。 17歲時,江南水師學堂總辦沈瑜慶招林旭為君。隨沈瑜慶至南京,又從遊武昌。在京師內閣中書任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多有交往。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林旭與同試舉人奮起上書“請拒和議”,開始投入維新變法運動。康有為號召各省成立學會以互通聲氣,寓京維新人士先後成立粵、蜀、閩、浙、陝學會,林旭為閩學會之領袖。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宗下「明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林旭授四品軍機章京,參與新政,上諭多出其筆。同年九月,戊戌政變起,林旭被害。

林旭致力於維新變法,對推進變法做出了貢獻。其留下的詩集《晚翠軒集》,精妍博瞻,意味雋永。在外患頻仍、國勢衰頹、民生凋敝的晚清社會,特殊的歷史條件鑄成了其苦澀幽僻、用意諦刻的詩風,橄欖回甘,彌見風味。梁啟超高度評價了他的文學成就:「其於詩詞、駢散文皆天授。文如漢魏人,詩如宋人。波瀾老成,環奧深穠」。林旭被視為學宋的同光體詩人,但在詩學觀念上比較包容,其認為:「論詩如文較多派,能驛眾家即無害」。

字 : 暾谷
號 : 晚翠
所處時代 : 清朝末年
出生地 : 福建侯官
出生日期 : 1875年

概括
林旭(1875—1898年9月28日),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朝末年維新派人士。出身舉人。是康有為的弟子,戊戌六君子之一。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稱其「其於詩詞、散文皆天授,文如漢魏人;詩如宋人,波瀾老成,瑰奧深穠,流行京師,名動一時」。有《晚翠軒集》遺世。

生平
光緒十九年(1893年)癸巳恩科福建鄉試解元。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曾任內閣中書。 1898年3月倡導閩學會,與粵、蜀、浙、陝各學會相呼應,推動維新運動。又是保國會倡導董事之一。同年9月5日,百日維新後期,授四品卿軍機章京,此後十日間,上書言事甚多,不少上諭出其手筆。
戊戌變法失敗被捕,與譚嗣同等(總稱戊戌六君子)同時被殺害於菜市口。著作有《晚翠軒詩集》。妻子是晚清名臣沈葆楨子沈瑜慶之長女沈鵲應,擅詩詞,在林旭就義後,服毒自盡(一說抑鬱以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