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二十二日,林语堂生于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坂仔镇。父亲林至诚是一个基督新教牧师,有9个小孩。
1912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英文,1916年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于国立清华大学英文系任教。 1919年赴哈佛大学文学系留学,并于1921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接着他前往法国基督教青年会。同年转赴德国攻读语言学,先入耶拿大学,后转入莱比锡大学、师从孔好古并于1923年以《古汉语语音学(Altchinesische Lautlehre)》为博士论文获该校博士学位。 1920年与廖翠凤女士结婚,廖翠凤出生于富裕的基督教家庭,两人相伴一生。

1923年回国,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同年到国立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到武汉任中华民国外交部秘书。随后的几年当中,他创办多本文学刊物,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对之后的文学界影响深远。 1924年5月将英文的「humor」译为「幽默」,有人说这是中文「幽默」一词首次出现,其实并非如此,这只是首次把英文中的humor对译为中文中的「幽默」 。

1930年代林语堂所编著《开明英文读本》,与张其昀所编《初高中地理》和戴运轨所编《初高中物理》教科书鼎足而立,成为全国各校通用之教材。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撰写《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1939年)、《风声鹤唳》 (1941年)等作品。 《吾国与吾民》介绍和译述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和文化艺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作出了叙述,为当代欧美人士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著作。他的许多著作都被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作品风行各国。 《生活的艺术》更是所有著作中,译本最多,销路最广的作品。 1944年到重庆讲学。 1947年林语堂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后到巴黎写小说《唐人街家庭》。

1948年返回美国从事写作。 1954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受聘担任首任校长,但后来由于经费等问题,与南洋大学董事会意见不合,在大学开学前离职,并拿走陈六使先生的赔偿回到美国。这件事也被人批评林语堂晚节不保。有鉴于那个时代的中文检字技术不够发达,学术界普遍不满意康熙字典之部首检字法,乃倾家荡产全心研究中文检字法则,历经「汉字索引制」、「汉字号码索引法」、「国音新韵检字」、「末笔检字法」、「上下形检字法」等,终在1947年,发明了「明快中文打字机」,这架打字机高9英吋、宽14英吋、深18英吋,储有7,000字(常用的汉字约5,000字),1952年获美国专利,历时长达六年半。 「上下形检字法」后来也用于《当代林语堂汉英词典》,并曾授权神通电脑作为其中文电脑之输入法,神通电脑称其为「简易输入法」。由于研制打字机导致破产,林语堂曾向赛珍珠告贷遭到拒绝。林语堂和赛珍珠的合作不融洽已是后话,当时美国出版社一般是拿10%左右的版税;而赛珍珠代理林语堂的书却拿了50%,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林语堂和赛珍珠打官司,赛珍珠打电话给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问「你爸爸是不是疯了」,最后两人形同陌路。

1966年定居台湾,论古说今的杂文后来收集在《无所不谈》一集、二集(1967)中。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2年和1973年被国际笔会推荐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他详尽探索中西方哲学思想后,于晚年才皈依基督教,其哲学探索历程记载于《信仰之旅》一书,他尝自提一副对联曰:「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

1971年1月19日任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长女林如斯因长期抑郁而自杀身亡,经此重大精神打击,健康每况愈下,后与妻搬到香港与三女林相如同住,当时次女林太乙与夫婿也在香港,偶尔有事才回台北寓所。

林语堂先生之墓
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同年四月移灵台北,葬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林语堂故居后园中。

林语堂有三位女儿,分别为作家的长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及化学教授的三女林相如。 1989年林太乙记父亲之一生,出版了《林语堂传》。

2015年,其散文《论趣》被列为2015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中文科卷一的白话文阅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