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丁之子 比干
比干是商朝君主文丁之子。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
商朝末年,西伯(周文王姬昌)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商紂王帝辛漸漸喪失了權力。比干進諫言勸說紂,紂王不肯聽。
紂王更加淫亂無止境。微子屢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商王帝乙之子)就和太師、少師謀議,離開了殷國。比干說:「身為臣子,不能不冒死勸諫。」於是極力勸諫王。紂王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來看。

比干之子 林堅
林堅,其父比干公為商朝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子姓,名幹。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幹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役,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商末帝辛(紂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王)暴虐荒淫,橫徵暴斂,比干嘆曰:「主過不諫王」。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問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怒曰:「吾聞聖人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終年63歲。
比干夫人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逃出朝歌,於長林(今河南省衛輝市獅豹頭鄉龍臥村)石室之中而生男,名堅(林姓始祖) 。比干為林氏之太始祖。周武王封比幹壟,拜為國神,賜後代林姓。
周武王念林堅乃商湯之後、比干之冑,且能遠避紂亂而不絕其世,乃拜林堅為大夫,食邑清河。後封博陵公,食採二千戶,采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縣)。故林氏總堂號為西河堂。

睦州刺史 林披
林披(西元733-802年) 字茂則、茂彥,號師道,唐高平太守林萬寵之次子,九牧林家之祖,莆田縣人。
唐天寶十一年(西元752年),明經擢第,為將樂令、遷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縣)司馬、康州(今廣東德慶)刺史,貶臨汀郡(今福建長汀)曹椽,改臨江(今四川忠縣)令。後授臨汀別駕知州事,汀俗尚鬼,作《無鬼論》以曉喻民眾。官終檢校太子兼蘇州(今江蘇蘇州市)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卒後贈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號「九牧林家」。

思想家 林慎思
林慎思(844-880),字虔中,號伸蒙子,福建福州人。世居長樂縣崇賢鄉欽平里鴻山(今福州市長樂區潭頭鎮大宏村)。鹹通十年進士及第。鹹通十一年,再中博學宏詞科第一。他是福建史上第一位思想家,他是福建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標誌,標誌著福建從蠻荒進入文明。

仕宦之家的林默娘
媽祖,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海洋女神,有關信仰主要發散中心是湄洲島,擴及沿海之浙江、福建、廣東、海南、膠東半島、天津等地區,也被隨該些地區之移民傳至於臺灣、琉球、日本、新加坡等地。
媽祖據傳原名林默,暱稱「默娘」,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姑婆嫲等,生活於北宋時期之興化軍瑩田縣,在手足中排序最後。據稱,她聰慧過人但沈默寡言,並成為一位釋道兼修的仙姑,為人占卜禍福,而終身未婚。在羽化後,傳言祂常以「著紅衣長髮素顏美麗女性」之形像在洶湧海濤中顯靈,並能使颱風轉向,而保祐船隻航行之平安。

三教先生 林兆恩
林兆恩(1517年—1598年),字懋勳,別號龍江,道號子穀子、心隱子,晚年又號混虛氏、無始氏,福建布政司興化府赤柱(今福建省莆田市)人,明朝宗教家和思想家,創立三一教,故世稱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主、夏午尼氏。

一俟村老人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符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中國清代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戊戌六君子 林旭
林旭(1875年-1898年),字暾谷,號晚翠,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中國近代詩人,維新派人士、「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中舉人,後入趙官內閣中書。少孤,能博覽群書,頗得時譽。 17歲時,江南水師學堂總辦沈瑜慶招林旭為君。隨沈瑜慶至南京,又從遊武昌。在京師內閣中書任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多有交往。甲午戰爭爆發,清廷戰敗,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林旭與同試舉人奮起上書“請拒和議”,開始投入維新變法運動。

第八屆中央委員 林伯渠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名祖涵,字邃園,號伯渠,以號行,中國湖南省安福縣(今臨澧縣)人,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和吳玉章並稱為中共五老。

花翎四品銜 林覺民
1902年考入福州全閩大學堂文科;1905年,18歲的林覺民返鄉與陳元凱(字陶庵,光緒己丑科——1889年舉人,獲花翎四品銜,廣東候補知縣,未及出缺即爆發辛亥革命)之女陳意映成婚。兩人育有長子林依新(又名伯新,9歲夭折)、次子林仲新,後由祖父林孝穎撫養。另為安慰年輕喪夫的陳意映,林家安排林覺民胞兄林元麐ㄌㄧㄣˊ(1881年-1956年11月,「麐」為「麟」之異體)次女林暖蘇(1908年11月-2001年12月)過繼為女。

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工會委員長 林祥謙
林祥謙(1892年10月19日—1923年2月7日),別名元德,福建省閩縣人,二七大罷工工人領袖,中國共產黨烈士。其為中國共產黨建黨後捐軀的第一人。

九龍地委書記林鏘雲
林鏘雲(1894-1970),廣東新會羅坑下沙鄉大來里人。 1925年參加省港大罷工,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九龍地委書記,全國海員總工會、全國總工會香港特派員。抗日戰爭時期,任珠江縱隊司令。建國後,歷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委員兼職工委員會第二書記、廣東省總工會主席、中國海員工會華南區委主席、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廣東省副省長。是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大學教授 林語堂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八月二十二日,林語堂生於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坂仔鎮。父親林至誠是一個基督新教牧師,有9個小孩。
1912年,林語堂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英文,1916年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後於國立清華大學英文系任教。1919年赴哈佛大學文學系留學,並於1921年獲比較文學碩士學位,接著他前往法國基督教青年會。同年轉赴德國攻讀語言學,先入耶拿大學,後轉入萊比錫大學、師從孔好古並於1923年以《古漢語語音學(Altchinesische Lautlehre)》為博士論文獲該校博士學位。1920年與廖翠鳳女士結婚,廖翠鳳出生於富裕的基督教家庭,兩人相伴一生。

第一位中籍婦產科主任 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林麗咪,福建廈門人,中國婦科、產科醫生。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籍婦產科主任及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雖然終生未婚,但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被稱為 “萬嬰之母” 。她在胎兒子宮內呼吸、女性骨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病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創始人之一。

一代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具有令人驚嘆的文學造詣,她的散文充滿靈性,詩歌更是膾炙人口。小說《九十九度中》,散文《悼志摩》《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詩作《那一晚》《笑》《蓮燈》《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深夜裡聽到樂聲》便是其經典代表作。 但林徽因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在建築領域的豐功偉績。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師,她與丈夫梁思成將一生的心血都獻給了中國建築事業,共同開創了中國古建築研究體系,一起創辦了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個建築系,是中國建築史體系研究的思想先驅與奠基者。

預應力之父 林同炎
林同炎(英文:Tung-yen Lin,1912年11月14日—2003年11月15日),原名同棪,福建福清東瀚村人,美籍華裔結構工程師。
中華民國最高法院法官林斯璧次子。 11歲時,才正式受學校教育。 14歲時,以數學第一名及其他科第二名的成績進入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今西南交通大學)就讀。 1931年,獲得土木工程學士的學位,隨即赴美國加州的柏克萊加州大學攻讀土木研究所碩士。 另任有工信公司總工程師及台灣糖業鐵路處長等職務。

文化世家 林若曦
1988年,林若曦出生在廣東潮州的一個文化世家,父親是一位知識淵博的歷史老師,母親則是技藝精湛的潮繡高手 。在這樣充滿文化氛圍的家庭環境中成長,林若曦自幼便對知識和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